作者/江元裕
「科技,始終來自於人性」,人類發展科技的初衷,無非是希望讓生活可以更輕鬆便利,但往往事與願違。早在工業革命之前,人類就為了領土、資源互相征伐,掌握較高科技的一方總能鎖定勝局,而敗者往往被奴役,晚景淒涼,甚至遭到滅族。
在工業革命之後,機械取代勞力,工農階級被壓榨,使得貧富差距越發嚴重,新帝國主義更帶來殖民狂潮,強權持續擴張,間接造成世界大戰爆發。《科學怪人》誕生在工業革命的年代,劇中的怪誕至今仍提醒著我們,若一味追求科技頂點、忽視道德底線與規範,終將走上毀滅之途。
1818年出版的《科學怪人》被奉為科幻小說之母,劇中描述的怪物令人感嘆與惋惜,但在生物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,我們離故事中的「悲劇」並不遠。遺傳學的研究讓人們逐步理解生物的傳遞與變異,20世紀的科學家透過一連串實驗,發現生物的「遺傳物質」是DNA(去氧核醣核酸),這些DNA片段攜帶了生物的重要「設計藍圖」──基因。
那假如有人刻意修改基因,甚至以此「訂製嬰兒」,又會發生什麼事?
駭人的是,這看似科幻的敘述已經真實上演。2018年11月,中國科學家賀建奎,宣布其研究團隊以「基因編輯」技術,成功改寫一對雙胞胎嬰兒的基因,並號稱嬰兒藉此獲得部分「抗愛滋病」能力──這項結果不僅震驚科學界,更宣告「訂製嬰兒」離我們已不遠。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利用酵素反應修改DNA片段,比起《科學怪人》中將屍塊拼裝,並以電擊賦予怪物生命,可說更有科幻感與科技感。
編輯完成的嬰兒就有「抗愛滋病」的能力,乍看之下相當吸引人,但沒有人能準確預測竄改「基因藍圖」的所有後果,可能牽一髮動全身,擅自改寫基因就是在冒險,更可能讓《科學怪人》真實上演。
但反過來說,基因編輯科技只要謹慎利用,就有機會造福人群。基因編輯也可以應用在糧食作物上,加速新品種育成,例如提高抗旱、抗蟲害特性,讓糧食生產更加穩定。2019年,哈佛大學劉如謙教授發表研究,提出一套更精準的基因編輯系統,為治癒遺傳疾病帶來了一線曙光。
由此可以發現,科技,終究是把雙面刃,好壞取決於人類如何應用。
人類因科技發展而有更好的生存條件是不爭的事實,國中理化課學到的「哈柏法製氨」能讓肥料生產更加容易,進而支撐糧食供給,但氨同樣可作為炸藥的原料,要做為武器或工業用途,全看使用者的想法。基因編輯平常不易碰到,但在人手一機的今天,人工智慧快速發展,Google Deep Mind 開發的Alpha Go屢次打敗人類棋士,宣告人工智慧浪潮的來襲。
網路與通訊電纜覆蓋全球,你我都有至少一隻智慧型手機,一個以上的社交平台帳號,想要當個「科技原始人」幾乎不可能。
網路發達讓資訊傳播速度更快,也讓資訊取得更為容易,獲取個人隱私的門檻下降許多。我們可以簡單做個實驗,在任何搜尋引擎上鍵入「鞋子 購買」、「運動鞋 購買」,大概幾分鐘後,就會發現各家廣告開始出現鞋子。當你按讚、留言、分享過某些事物,這些社群平台都幫你「記得」,並「推薦東西」給你──只差沒有強迫付費購買。
除了個人化廣告外,「個資外洩」早就讓隱私蕩然無存,資料外洩帶來的犯罪、詐騙事件更是層出不窮。只要打開Google、Facebook搜尋名字,每個人的過去、事蹟甚至嗜好、家庭成員,都赤裸裸地展示在手機的小螢幕上。
網路隱私不是唯一的隱憂,從家族聯絡到學校班級、無論是吃飯閒聊,還是消磨時間,都少不了社群平台的話題。但資訊爆炸的現在,我們面對著鋪天蓋地而來的假消息。無論是在Facebook、LINE還是抖音,我們不斷面對爆量資訊,也更容易輕信謠傳,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成為假消息、資訊戰或網路霸凌的幫凶。
《1984》中有句名言:「戰爭即和平;自由即奴役;無知即力量。」這句話看似矛盾,但資訊不對稱確實是資訊戰、假消息的根基──當閱聽人喜愛聳動、簡單的內容,缺乏查證的精神與相應的知識,就容易被有心人欺騙。面對網路上爆炸的資訊,我們應該多加求證,而不是盡信網路資訊。網路讓查證變得容易,我們也要充實自身知識,才能判斷資訊真偽,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。
「科技,始終來自於人性」,科技的發展能讓人更輕易地傳遞情感。分隔兩地的人無論是見面、書信往來都相當費時,但現在只要用LINE就能視訊通話,真正實現了「天涯若比鄰」。只要我們保持正確的心態,小心使用科技,《科學怪人》的悲劇就不會上演。科技只要適當使用,終究是我們的助力,能讓人們過的更幸福快樂──誰說發展科技,就不能有人性?
(本文經故事StoryStudio編輯部調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