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越時空,放眼未來──臺灣科幻小說與現實脈動

《109年10-11月<br>科學怪人》超越時空,放眼未來──臺灣科幻小說與現實脈動
109年10-11月
科學怪人

作者/蘇庭頡

自瑪麗雪萊於1818年發表《科學怪人》以來,科幻小說已有超過兩百年的歷史。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,科幻小說不單單只闡述對未來的想像,也與現實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科學發展有著密切關聯,使得科幻小說綻放出更多樣的面貌。
如今臺灣的科技事業已揚名國際,榮獲許多發明大獎,在這樣一個科技進步的時代,臺灣科幻小說又會如何反映現實呢?一切得從半世紀前說起。

1960年代,正值美蘇太空競賽時期,可說是人類最渴望探索太空的時代。在這樣的時代氣氛渲染下,星際旅行的題材也愈發興盛,陸續有《索拉力星》(1961)、《Star Trek》(1966)等影視、小說名作出現。到了1968年,史丹利庫柏力克與亞瑟克拉克合作的《2001太空漫遊》,成為劃時代的重要里程碑。

而在同年,臺灣科幻的大事件也正在發生:張曉風、張系國、黃海三人各自發表了借鑒《科學怪人》概念,以人造人與婚姻為主題的〈潘渡娜〉、結合改造人與新舊人類之爭和移居外太空的〈超人列傳〉、以及太空歷險為主軸的〈航向無涯的旅程〉 ,開啟戰後臺灣科幻創作之先聲。從這三部的主題中,不難看出當時的太空熱潮以及基因工程等先進科技,對臺灣科幻小說的顯著影響。

到了1970年代,雖然阿波羅17號在1972年為登月畫下句點,不過禮炮太空站、太空實驗室、航海家號等計劃,仍持續探索宇宙。除此之外,積體電路的發展加速了電腦普及化,寫下資訊時代序章。在臺灣,十大建設帶動交通運輸和工業升級,並逐漸轉型成科技大國;國外的科幻電影、電視影集、動漫畫、翻譯小說等作品引進國內,人們對於科幻有更多認識。

此時的臺灣科幻小說承襲舊有主題之餘,也挑戰不同題材。黃海的《新世紀之旅》、《銀河迷航記》,除了繼續描寫星際旅行,更加入了複製人、冷凍睡眠、時空旅行等元素,在日常與末世、宇宙與地球、人與科技間反覆辯證。

《銀行迷航記》的故事中,受限於太空承載人數,飛行船上必須進行人工生育管制:
「太空船內除了一百對夫妻以外,其餘的男女,都是經過生化處理,暫時不會對異性感興趣的,伊麗莎白和羅倫愷一樣是光棍。即使夫婦,在太空船內也不准隨便生育,以免引起人口爆炸。」

一方面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於地球人口爆炸的憂慮,一方面將最新發明的避孕藥、避孕器材的話題融入進科幻小說中,虛實交錯,除了讓文學映照出現實,也能利用小說的神祕感,營造懸疑的同時又帶來反思。
此外,《銀行迷航記》中的太空航業大王史立根,在故事中利用「人造快樂機」讓自己感受到快樂的情緒,藉以擺脫失戀的悲傷:
「他躺在長椅上,藝術電線接駁到他頭頂。古明克博士在操著夢幻機器,調整腦部刺激頻道,帶領他幻遊極樂境地。史立根剛剛從一場失敗的戀愛中嚐到了痛苦,他來快樂中心購買快樂,發洩鬱悶,滿足慾望,抹去過往的陰影,消除悲哀的情緒。」

試想,當情緒可以藉由外在機械控制,那人類和機器人的差距又在哪裡呢?事實上,如今抗憂鬱藥物的出現,或許也印證了黃海在二十年前「人造快樂」的預測。當然,小說中的情節更為駭人,但也不妨礙我們反思,當科技過於「入侵」我們的生活周遭,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。

作為剛萌芽的類型文學,臺灣科幻小說在這剛起步的十年間,仍處於摸索階段。此一時期的創作者,以科學為軀殼,人文關懷為血肉,講究較為嚴謹的寫作,帶有較濃厚的論證意味。

在經歷了1960年代的初探、1970年的成長後,臺灣的科幻小說在1980年代迎來了一次高峰。黃海成立了照明出版社,並轉向兒童科幻領域寫作,創作《大鼻國歷險記》等科幻童話,讓幼齡學童能以更淺顯易懂的方式認識科技。

在《大鼻國歷險記》中,傷腦筋博士為了解決地球的空氣汙染,利用遺傳工程學技術,創造出許多新的合成動植物:
「要挽救地球,只有多增添綠色的植物,過濾汙濁的空氣。現在我們製造了這蘋果乳牛與青草綿羊,但院人們能夠知道植物的可貴,珍惜植物,並且懂得不隨便汙染空氣和大地。」

這樣童趣的介紹,隱含著作者對地球環境破壞深深的擔憂,可以看出科幻小說家的人文關懷,尤其從小時候的教育著手,將科技帶給人類的正反思考,透過童話書寫帶給學童,更加鞏固科技倫理的概念。
邁入21世紀後,時代與科技變遷更加快速,網路時代已進化成雲端、AI時代,智慧型手機、手錶、電視等產品層出不窮,幾乎普及至每個家庭。但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,隱憂也隨之而來──全球暖化、能源枯竭、貧富差距,犯罪、政治、性別、人種……等,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累積的議題,隨著媒體、社群網路、影音網站等網路產物擴張而成為全人類共同課題。

21世紀,臺灣科幻小說仍不斷創新,並擺脫地域上的限制,開始逐漸與國際接軌,傳達科幻作家的想像、思辨與批判。
綜觀臺灣科幻小說變遷,作家在文字中向過去致敬,在現實吸收,於未來傳達。現實的發展,加速了世界的腳步,也豐富了我們的想像,以及對科技的反思。但即便走過半世紀,臺灣科幻仍居於小眾。未來將呈現何種樣貌,我們不得而知,但唯一能確定的是,每個世代都有重視科技、反思社會的文學家,臺灣科幻小說將不斷往前邁進。